又:期会簿书可半功,区别枉直教刑中。
王阳明被认为是中国讲主体哲学的代表,但他一方面说,人心是天渊(《传习录下》),这个渊字是深远之义,亦有渊薮之义,是说心无所不该,天的意义即包涵于心中。一、儒学是自然宗教的提出 蒙先生首次提出儒学是自然宗教的命题,是在2002年2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等机构所组织的儒家与宗教——当代中国思想论坛上的发言。
蒙先生说: 儒学精神是人本的、人文的,这个我也同意,我也说过儒学是人文主义的宗教。无论如何,早在1997年,蒙先生已明确指出,以儒家人文精神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不是一种完全的世俗文化,而是更倾向于宗教文化。天即自然界的功能就是运行和生长,由功能而说明其存在,这是孔子和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现在呢,我想,因为它很重视人的价值,我觉得,这样一个人文主义宗教同时也可以说成是一种自然宗教,或者叫自然神学。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乃综论,末章亦归结为儒学生态观与宗教问题。
自然界本身只是一个生,生生不已,却并无所谓善解命字为目的性比解命字为必然性更符合中国哲学的精神。如此治而广之,上行下效,使人的行为过者不过,不及者能及,皆不悖逆中庸之道,这就是人事与天地相参。
【13】在孔子看来,人的德性源于天,为天所生。3 梁涛:《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哲学研究》 2003年第4期。显然,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摒弃人类的工具理性思维模式,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喧嚣,解决天人关系所呈现的紧张对峙局面,重新确立天人之间的价值关系。注释: 1《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1页。
诚,是自然的道理,万事万物的终始都离不开诚。【7】钱穆先生说:性则赋于天,此乃宇宙之至诚。
12 《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8页。在这里,和是手段,同是目的,通过和各方以实现同。这才是《中庸》人与天地参的确切蕴涵——人的德性与现实人事,都要与天地相参合。天命,源于天,又本于人,兼具政治秩序与天性常伦。
因此,《中庸》强调人的社会性,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18】讲的就是君子之道的出发点在于人事、人际关系。成就万事万物,是本身才德的发挥,是智。这需要后天的人为努力,在具体的修身立德行为处事中实现宇宙之中,使人与人、天与人之间能够达到和的状态。15 《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
天有天的职分,人有人的职分,天人所涉及的范围、效用各不相同,这就是天人相分。五、致中和:人与天地参的旨归 《中庸》论人与天地参,旨在致中和。
成就自己的人格,推己及人以化人,是仁。在自我的本分上,把自己充分彰显出来,做厚重,自然而然就会往前、往好走。
如此,仁智兼备的君子人格才得以树立。心性论层面的天命,与政治论层面的天命,在《中庸》中实现了融通。人作为天地之杰作和五行之精华,负有使人事和谐、万物得宜的责任。此关系是君子行为处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君子体现人的日常存在的终极意义之所在。是毁是誉,在人不在我。【6】诚是真诚无妄,是天道本然。
2 《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修德行善不是为了福报,而是尽人的本分。
就天人合一而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实践此诚,做到真诚无妄,是人事之当然即人之道。
而人与天地参的实质,是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相伴而生。【22】此同,是史伯所描述的恣意、专断之同: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23】。
23 《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72页。人能真诚无妄,就是合乎自然本然之理,这是人生的当行当然之路,是率性之道。强调道德意义上的诚实,需要人来完成。人的诚性源于天,人道的诚之功夫实际上就是对天道之诚的彰显,反映了当然与本然的合一。
究其缘由,就在于传统的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观。可见,《中庸》的素位而行与孔子的正名思想一脉相承,强调的都是名实相副。
二是通过各尽本分地处理社会政治与生态伦理等问题,完成现实人事与天地相参。可见,儒家讲天人之分,义在凸显人的道德主体性。
【3】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并非简单的截然二分。只有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才真诚无妄、美好无欺。
《中庸》更强调人要有弗能弗措的择善固执精神。一、人与天地参:儒家的天人关系论 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主要有两个向度——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安于现状,才能改变现状。宇宙万有之所以能够生生不已,就在于其处于持续的和谐之中。
对人而言,只有首先对自己真诚,然后才能对他人、外物真诚。至人不会混淆天人之职,明晓天与人的职分各有不同。
《中庸》的素位而行说,最能体现人事与天地相参。《中庸》载: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孔子远宗尧舜之道,近守文王武王之法,效法天道自然,因袭水土道理。既然人的四心和四端皆来自天,心、性、天就具有相通性,存心养性就是事天,天人是合一的。